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德国合作交流
对华钩降低风险的做法对德国和欧洲经济而言愚蠢至极
  • 发布时间:2023-06-13 04:03
  德國聯邦議院左翼黨議員塞維姆·達格德倫(Sevim Dagdelen)日前完畢訪華行程,她在承受《環球時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明,假如沒有和我國的密切合作,德國除了面對嚴峻社會動亂之外,還有或許面對自我孤立和工業衰退。所謂對華「脫鉤」「下降風險」的做法對德國和歐洲經濟而言愚蠢備至。達格德倫表明,德國政府不應參與美國正在推廣的對華對立方針當中,應該加強與我國的聯絡和對話,並倡導歐盟推廣獨立的對華方針。
  
  達格德倫現為德國聯邦議員、外交業務委員會議會小組協調員,一起擔任聯邦議院德中議會小組副主席。達格德倫曾表明,美國及其盟友向俄羅斯發起軍事挑戰的悲劇,現在好像正在以一場風險的鬧劇方式對我國重演。美國正想方設法將德國和日本推到前臺。針對德國向烏克蘭提供「豹」式坦克的決議,達格德倫批評「該決議是歷史過錯」。
  
  達格德倫於5月29日至6月6日拜訪北京、成都和上海,與我國政府機構、高校學者以及相關企業交流會談,重點談論了德中聯絡、我國的社會經濟開展以及世界多極秩序等議題。在承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達格德倫說,美國企圖將德國面向其對華對立方針的前線,德國政府有必要抵製這種行為。德國幾十萬個工作崗位依賴於良好的德中聯絡,特別是製造業和交易方面的合作。我國是德國最重要的交易同伴,2022年德國和我國雙邊交易額約為3000億歐元。假如沒有和我國的密切合作,德國除了面對嚴峻社會動亂之外,還有或許面對自我孤立和工業衰退。與達格德倫交流的德國公司對此也持有類似觀念。
  
  訪華期間我國對話同伴的智慧給達格德倫留下深刻印象,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西方想當然地以為,能夠基於外部評判好壞的規範「支配」我國,這是最嚴峻的誤解。「西方精英群體並未真正脫節殖民歷史思維,他們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嚴酷的戰役中負有責任,但長時間的高傲導致他們有種幻覺——他們能夠或者有必要『調教』『全球南方』國家。」達格德倫說,「他們還沒有從思維上認識到一個多極化的、高度重視主權和相互尊重的世界。」
  
  在美國和歐盟的一些人建議與我國「脫鉤」時,德國外長貝爾伯克4月訪華、我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5月拜訪德國。另據新華社報道,秦剛5月31日在北京會見德國總理外事顧問普呂特納。兩邊重點就一起做好第七輪中德政府商量籌備工作深化交流,並就一起關懷的世界和區域問題交換觀點。
  
  談及近期中德之間頻頻的互動時,達格德倫對《環球時報》記者剖析稱,這些外交觸摸十分重要,若能恢復迄今為止已達成卻被擱置的對話方式,定期進行政府間商量,從而開展德中友好聯絡就更好了。不過,德國政府目前好像並未推廣獨立的對華外交方針,而是根本聽從華盛頓的「指示」,這對德國民眾不利。
  
  值得註意的是,歐盟各國外長5月12日在斯德哥爾摩的一場會議上談論了中歐聯絡,由歐盟對外舉動署起草的一份內部文件稱,雖然需要下降歐洲所面對的風險,但不應斷絕與我國的聯絡。美國《政治報》網站談論以為,在華盛頓和北京的聯絡緊張加劇之際,歐盟正呼籲各成員國政府保持與我國對話。
  
  「不幸的是,這些只是煙霧彈」。達格德倫說,「下降風險」是「脫鉤」的另一種說法,這對德國和歐洲經濟來說是種愚蠢備至的做法。事實是,歐盟想要對我國發起一場經濟戰役。歐盟正在考慮對俄羅斯實施第11輪製裁,我國企業初次被列入其間。歐盟成員荷蘭跟隨美國對我國采取芯片出口控製,從中期來看,因為巨大壓力,預計歐盟也將向華盛頓的道路挨近。
  
  我國政府歐亞業務特別代表李輝大使日前赴烏克蘭、波蘭、法國、德國和俄羅斯5國拜訪,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同各方進行交流。達格德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假如德國有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毫無疑問能夠在眾多領域進行合作,以期在談判桌上趕快完畢俄烏抵觸。但是,若德國政府與美國挑選對俄羅斯發起北約代理人戰役,向烏克蘭提供越來越多、越來越重的武器,一起加劇對莫斯科嚴酷的經濟製裁,那麽為和平解決俄烏抵觸留下的空間則很小。達格德倫稱,「我對我國調解俄烏抵觸的毅力和決心十分尊重,不管短期內成功的機會有多少,都有必要嘗試這種努力。」
  
  達格德倫表明,德國正在向北約的代理人戰役和針對俄羅斯的經濟製裁傾註大量資源,可問題是,這種做法能夠繼續多久?能源和食品的高通脹率讓德國人遭遇了二戰以來最嚴峻的工資縮水,德國經濟墮入衰退。最新查詢顯現,約2/3德國人反對向烏克蘭武裝部隊提供戰機。「但是,給我的印象是,只有當華盛頓方面願意考慮立即停火時,咱們才會看到柏林有所改動。」達格德倫這樣說。
  
  「美國的精英們踏在屍身上行走。」達格德倫曾呼籲美國軍隊離開德國,並稱「美國外交方針的特點是戰役、違背世界法和支撐政變」。在承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達格德倫進一步解說說,美國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一條血腥的腳印,為維護其帝國主義利益,美國的精英們踏在屍身上行走。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役、60至70年代發生在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的戰役形成數百萬人死亡。
  
  布朗大學沃森世界和公共業務研究所最新查詢顯現,「9·11」之後美國在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也門、利比亞和巴基斯坦的戰役中至少攫取450萬人的生命,使3800萬人顛沛流離。美國發起的戰役給這些國家的經濟形成毀滅性沖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駐守阿富汗20年之後,該國一半以上的人口現在仍生活在極點貧窮之中。
  
  「但是,沒有一位美國總統對在戰役中死去的數百萬人負責,這證明了西方的雙重規範。」達格德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為應對全球霸主地位的式微,美國冒著或許觸發大規模戰役的風險,晉級針對我國的方針,在此背景下企圖以犧牲歐洲為代價,讓歐洲作為美國對華抵觸的前線。她以為,美國企圖阻撓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國家開展獨立的外交方針,是對未來德中、歐中聯絡的最大阻礙。
 
Copyright © 德国国际合作交流网 www.giz-lowcarbonurbandevelopment.org.cn 版权所有网站地图